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格物观龙:立民族文化之源,定天下文明格局 威山道人—龙的传人

时间:2025-08-09 20:50: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格物观龙:立民族文化之源,定天下文明格局

                威山道人—龙的传人

龙,腾跃于华夏文明的星河,既是具象的图腾符号,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当我们以"格物"的风范与智慧追溯其源流、解码其内涵,不仅能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脉,更能为构建兼容并蓄的天下文化格局提供东方智慧的坐标。格物者,究万物之理、探文化之魂也;观龙者,见民族之精神、明文明之共通也。二者相济,方能让文化之源流清可见底,让文明之格局气象万千。

格物观龙,首在溯其"实",明文化之源的根基。龙并非凭空虚构的幻影,而是先民在格物致知中凝结的生命智慧。甲骨文中的"龙"字,蜿蜒如江河,遒劲似雷电,恰是古人观云气变幻、察江河奔腾、感雷雨磅礴后的意象升华——这是对自然伟力的格物,是将天地间最具生命力的元素熔铸为一体的创造。从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蜷曲灵动,到商周青铜器上龙纹的威严庄重;从《周易》"飞龙在天"的哲学隐喻,到《说文解字》"能幽能明,能细能巨"的形态描述,龙的形象始终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生长,在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度观察中丰富。这种"即物穷理"的格物精神,让龙文化从未脱离民族生存的土壤,反而成为先民理解自然、安顿自身的精神载体。确立此源,便知中华民族文化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玄想,而是根植于天地人伦的实践智慧。

格物观龙,更在通其"变",显文化格局的包容。龙的形象从未固化,从秦汉的雄健张扬到唐宋的雍容舒展,从民间剪纸中活泼的"草龙"到皇家仪仗中威严的"正龙",它始终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诠释中生生不息。这种"变",正是格物精神中"举一反三"的生动体现——既坚守"和合"的内核,又吸纳多元的养分。当佛教传入中土,龙从"鳞虫之长"演变为护法天龙,与菩萨、罗汉共居佛国;当丝绸之路贯通东西,西域的葡萄纹、波斯的联珠纹融入龙的装饰,使其成为文明交融的见证。龙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以格物之智打通了自然与人文、本土与外来的界限,在差异中寻共通,在变化中守根本。这种特质,恰是中华民族文化格局的缩影:既深深扎根于自身传统,又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正如龙能潜渊、能飞天,既能安守一方水土,又能驰骋万里长空。

以格物观龙确立民族文化之源,最终是为了以"龙的精神"定天下文化格局。龙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恰是破解当代文明冲突的钥匙。天下文化格局的构建,不应是某一种文明的独尊,而应如龙之多元一体——各文明在深耕自身传统(如格物之"实")的基础上,在对话中互识互鉴(如龙之"变")。当我们以格物的严谨追溯龙文化的源流,便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排他的傲慢,而是对自身智慧的清醒认知,对文明共通性的深刻理解。正如龙图腾融合了马首、鹿角、鱼鳞、蛇身,天下文化格局的理想状态,也当是各文明取长补短、共生共荣的"美美与共"。

格物观龙颂

龙耀星河映华笺,格物探源意绵绵。

甲骨蜿蜒凝浩气,红山灵动启新篇。

即物穷理根脉固,观象取意智慧传。

文化源深植人伦,非是玄思空中悬。

千年流转龙形变,雄健雍容各呈妍。

草龙灵动民间舞,正龙威严肃帝筵。

佛传中土龙护法,丝路交融纹互添。

举一反三通内外,包容并蓄格局宽。

自强进取天行健,厚德载物地承安。

龙融百象示大道,文明互鉴破万难。

格物明源凝众志,观龙展卷绘新峦。

龙行天下济万方,东方智慧耀尘寰。

站在文明对话的十字路口,格物观龙给予我们双重启示:向内,以实证精神锚定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让龙的精神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向外,以包容智慧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让龙的格局成为天下大同的桥梁。龙行天下,非独善其身,乃兼济万方。这,正是格物风范赋予龙文化的当代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格局贡献的东方智慧。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