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策展人熊梓伊(Ziyi Xiong)而言,是一次国际性的策展密集期:她先后在巴黎与北京策划或参与了多场具研究性与场域感的展览,从群展的整体统筹到双人展与个展的细致对位,呈现出她在“空间叙事+跨文化对话+实践性研究”之间持续深化的路径。以下从四个关键项目出发,梳理熊梓伊的策展操作、主题兴趣与职业走向。
在北京798画廊担任客座策展人期间,她以“双人并置”的方式构建现场张力:两位同名创作者并列呈现,形成既是并置也是对话的策展结构。双个展不仅考验策展人在选题与空间安排上的敏感度,更要求对作品之间的呼应与差异找到恰当的叙述线索。
在该展中,熊梓伊显然倾向于以并置生成意义:通过对比与重叠,让观众在转场与视线移动中体会到主题的多重维度。她在展场动线、光线运用以及作品间负空间的设计上,体现出对“观众观看节奏”与“空间感知”的细致把握——这正是她一贯强调的“以空间写作”的策展方法:把展览当作一段可被感知与体验的叙事,而非单一的作品堆置。
在巴黎的Hortus Closus空间策展,显示出熊梓伊对“场域内在性”和“微观叙事”的关注。“Hortus Closus”(封闭花园)这一语义自身就带有私密、内向与修复的意味;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个展更容易展开对材料细节、观者与作品之间私人关系的营造。
熊梓伊在该项目中,强调展览作为一种“缓慢的可参与过程”:通过细腻的展陈让观众在近距离的观察与停驻中触及作品的层次感。她关注的不只是作品被放置的表面效果,更是如何通过展场处理——灯光、路径、留白——引导观者完成从认知到体验的转换。这种以“体验推进理解”的策略,是她贯穿不同项目的共同方法论。
同时,她还作为执行策展人参与位于卢浮宫的国际群展,意味着更高密度的项目管理与跨语境协作能力。群展通常涉及艺术家遴选、国际物流、展览装置协调、以及与场地管理方的制度对接;熊梓伊在此类大规模、多方参与的项目中担任要职,反映出她不仅具备敏锐的艺术判断力,也具备将学术性想法转化为可执行展陈的组织能力。
该项目为她提供了跨国网络的实践场域,使她在全球话语体系中检验自己关于“空间—观众—作品”关系的策展假设,并在多文化语境下协调不同艺术实践的展示逻辑。
纵观上述四个项目,可以总结出熊梓伊的几处策展特征:首先是研究驱动,她并非单纯以市场或展示为导向,而常以命题与文本为起点,展开案头研究,进而形成展览框架。其次是空间为语法(Spatial Poetics),她强调展览的“空间写作”功能,认为展场的灯光、路径、留白与材料呈现与作品同等重要。从个展到群展的转换能力:她能在小范围的个别语境中做精细策展,也能在大型国际群展中担纲统筹,两者互为能量补充。
2024年的这些实践,标志着熊梓伊正处于从区域性策展人向具有国际节奏的策展实践者转型的阶段。她在欧洲与中国场域间往返的经验,使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同时保持敏锐的批判意识与务实的执行力。未来,她的路径可能继续聚焦于:更深层的学术出版、跨学科合作项目(如艺术与建筑、科学的交叉),以及更大规模的国际联合策展实践。
熊梓伊的策展实践呈现出一种温度——既有学术上的严谨,也有现场安排上的体贴与审美判断。她把展览视为一种“公共的研究场域”,通过并置、叠置与观众参与,让展览成为可被阅读与体验的复杂文本。2024年的系列项目,既是她方法论的扎实呈现,也是未来更大尺度实践的试验场。对于关注当代策展动向的观众与同行而言,熊梓伊是一位值得持续追踪的年轻策展人:她在场域之间铺设的每一条通道,都可能催生新的艺术对话与观众体验。
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