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泥刀与诗笔:刘振伟的乡土人生与精神守望

时间:2025-09-15 10:58:35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把封刀七寸长,泥翻砖舞建华堂。早行晚宿熬霜暑,生计求钱苦业忙。”这首自题小诗,是刘振伟真实的生活写照。农闲之时,他常手持砖刀穿梭于村镇之间,用实实在在的劳动参与乡村建设,也撑起一家老小的温饱。泥刀之下,不仅是砌出的墙、盖起的房,更是一个普通农民对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命运并未一直眷顾这位勤恳的汉子。1991年,为建猪栏拼命干活时,他不慎从高处摔下,导致肝部严重破裂。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1997年染上乙肝,1998确诊肝硬化,2016年又遭遇早期肝癌……三十多年来,病痛如影随形,但他从未屈服。在艰难岁月里,纸和笔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诗歌,不仅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更成为他与命运对话的方式。2018年,刘振伟与诗友萧唐惠、黎洪臣在微信上共同创建了“山背吟群”。上百位乡间诗人以诗会友、彼此鼓舞,在平仄之间寄托情感,于词句之中传递温暖。2023年,他们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幕阜风》;2025年,《幕阜风》续集也顺利问世。刘振伟以一首《自销》总结创作心路:“手搓瘦笔感蹉跎,兴至舒心乐咏歌。若使市场能有价,我们也卖几筐箩。”诗句幽默中带着辛酸,质朴里见深意。

写诗至今,刘振伟始终保有一份现实的清醒。他也不免感慨:社会发展了,人们却埋首屏幕;科技进步了,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麻将扑克声淹没了读诗声,广场舞娱乐取代了笔墨雅趣。他时常自问:这些诗,有什么用?能换来米油吗?能填饱肚子吗?但他仍在写。灯光下、病榻旁、田垄边,他一笔一画记录着乡村的变迁、生命的悲欢。这不是为了发表,更不为谋利,而是出于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写诗于他,是苦难中的一束光,是孤独中的一声回响,更是一种不肯湮没于浮躁时代的精神坚持。刘振伟和他的诗友们,正像千百年来中国民间那些默默无闻的文人一样,他们可能从不被广泛知晓,作品也未必流传久远,但他们始终在做着一件事:守护汉语的诗性,保存乡土的文化记忆。他们用行动证明,诗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源自生活、滋养心灵的甘泉。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今天,如刘振伟这般根植乡土的民间诗人,值得被更多人所看见。他们手中既有泥刀,也有诗笔;既能踏实筑建生活,也不放弃精神追求。他们的存在,让我们重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气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本身的热爱。或许诗歌无法为他换来丰裕的物质,但它早已照亮了他的心灵,也为我们这个时代保存下一份珍贵的乡土文脉。这份坚持,自有千金难抵的价值。(作者:刘振伟)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