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助力伤病学生“科学锻炼、主动参与”

时间:2025-02-20 14:23: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高校伤病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问题备受关注。他们因先天疾病、运动损伤等因素,长期面临“运动需求”与“健康风险”的双重矛盾,而传统《体育保健课》的“三不”困境更是制约了他们的体育学习与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四川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孙景权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以“精准适配·主动赋能”为核心,开展了一项体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了“分类教学 - 资源支持 - 动机激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首次将跨情境模型(TCM)与运动医学整合,构建了“心理需求满足→自主动机激活→健康行为持续”的作用机制;首创“伤病分类教学 + 动态资源适配 + 过程性激励评价”的闭环教学模式。

2022-2024年期间,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全国各地高校实地调研,对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多所国内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

汇总调研过程中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后,为解决传统课程“粗放式”教学忽视个体差异、教师“能力短板”制约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重形式轻行为”激励效果不足等问题,该成果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心理需求理论、跨情境理论、动机理论等理论基础,构建了“三维评估→分层教学→动态激励”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依据《运动医学损伤分类指南》,将学生伤病划分为7大类,建立“伤病档案库”,使用专业设备进行运动能力动态测评,采用多种问卷量化学生心理需求水平,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与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先天性心脏功能较弱的学生,设计“跑台慢速跑 + 低阻力弹力带”组合训练,逐步提升其运动能力。

同时团队构建“需求支持型教师培训体系”,涵盖医学知识、心理知识、教学技能三大模块,开展“需求支持型沟通技巧”工作坊,教师需通过“模拟教学 + 学生满意度测评”双环节认证后方可授课。同时,开发“低强度运动器材库”和教学策略工具箱,创新“三阶递进”课堂设计,从安全导入、分层实践到反思分享,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创建“动态激励评价体系”,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涵盖课堂参与度、课外锻炼量、健康行为改善,通过运动日记、APP打卡记录、生理指标变化等多维度数据进行评价。课外锻炼激励机制丰富多样,如完成一定运动量获志愿者时长、参与志愿活动奖励带有川大Logo的小礼品等,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性。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学生日常活动数据,定期分享《个性化健康报告》,老师给予反馈与改进建议,实现“教学 - 行为 - 健康”全周期管理,试点班级学生平均每日步数大幅提升,课外锻炼参与率显著提高。

此外,该成果致力于打造“课内外联动生态”,延伸健康促进价值。校内成立“阳光体育工作坊和益心动工作室”,联动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社团等开展“健康伙伴计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成果反哺社会民生,为特殊人群提供运动健康干预参考范式。

未来,该成果将推动在四川省高校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特殊群体健康促进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