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 正文

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

时间:2023-06-08 18:20:00 来源: 时代周刊中文网 评论:0 点击:

李泽晟在2022至2023年间的创作,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探索的轨迹。阈限是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仪式中介于两种稳定状态之间的、过渡性的模糊地带。李泽晟巧妙地将这一概念视觉化,使其作品成为介于可见与不可见、尘世与神圣、存在与缺席之间的临界空间。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他并非在定义答案,而是持续地构建一种充满可能性的提问场域。

2022年的作品《I’ll Keep Coming》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起点。一双磨损的鞋子被系于高耸的十字架上,这个姿态悬置在“祈祷”与“告别”之间,拒绝单一的解读。它既是肉身朝圣的痕迹,也是精神寄托的物证;是抵达,也是出发。十字架作为明确的宗教符号,在此并未直接指向教义,而是与这充满个人痕迹的鞋履并置,转化为一个关于承诺、记忆与循环的开放叙事。时间在此凝固,又被风霜雨雪所阅读,作品本身成了一个在时间中缓慢演变的现场,完美诠释了李泽晟所关注的“持久与无常的诗意”。

进入2023年,《BETWEEN TWO SHAPES》则将这种阈限感提炼得更为纯粹。画面中,一个十字架的轮廓与一个房屋的屋顶在雾霭或阴影中遥相对望。构图极简,元素克制,但正是在这“不多,但足够”的留白里,观者的感知被充分激活。十字架所代表的超越性,与屋顶所象征的世俗栖居,被中间那片混沌的、无法定义的灰调所连接与分隔。这片“之间”的地带,正是李泽晟艺术的核心。它不是一个空洞,而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区域,邀请灵性在此刻悄然降临,也允许其保持永恒的沉默。

在此,雾成为他最重要的视觉语言。它远非天气现象,而是一种活跃的精神媒介。它抹去具体的形态,削弱色彩的干扰,从而强化了我们对氛围、光线和存在本身的感知。它同时执行着遮蔽与揭示的双重功能:遮蔽了物质的确定性,却揭示了空间的灵性维度。李泽晟的镜头追随雾气,漫步于乡野、朝圣之路这些本身就带有过渡色彩的地理空间中,捕捉那些“在场”似乎正于可见与可感之间徘徊的瞬间。这些动物,沉默的羊群、静立的马匹也参与构建了这种氛围。它们以其本真的存在,成为一种“非人类的主体”,它们的凝视与姿态,与这片土地共同呼吸,为这片阈限空间注入了沉静而强大的情感共鸣。

李泽晟通过雾气的隐喻、符号的转义以及动物的共情,将摄影这一媒介从单纯的记录,提升为一种内省的、近乎冥想的实践。他的画面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沉思的起点,持续邀请我们驻足于那迷人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之间”地带。

责任编辑:费涛

相关热词搜索: